2022年6月15日下午,《初级儿科临床实践》最后一堂课如期在线上举行,本次课程采用全新的翻转课堂形式举行。由学生分组汇报学习内容和体会,小组指导教师和专家点评。学生分成6个小组,通过课程的学习,围绕脊髓性肌萎缩(SMA)患儿的具体案例,从不同学科角度提出预防、诊断、治疗、护理、康复、保健和心理支持的措施,形成对临床诊疗工作的初步认识。
第一组,由王希晨、王珺琪和刘仕豪同学讲解《童童神经内科就诊记》,几位同学从神经内科学的角度,按照诊断、治疗、转归和社会支持四个方面汇报了典型的脊髓性肌萎缩就诊过程,附属儿童医院丁乐老师作为本组指导教师,对同学们的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,指出神经内科系统疾病的诊疗思路,先定位,再定性。
第二组,由程潇慧、章文迅同学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汇报《走进SMA的分子遗传学》,两位同学从脊髓性肌萎缩的致病基因SMN1、SMA的基因诊断、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和靶向治疗四个方面,着重说明分子遗传学在脊髓性肌萎缩症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价值。本组指导教师郑必霞老师认为同学们作为大一学生,在未学过《分子生物学》等课程的情况下,仍能讲解清晰非常难能可贵,并指出科普动画形式的表达可能更有助于理解。
第三组,沈博文、刘天玉、杨文宇、杨佳文同学从重症医学角度,汇报疾病概述、SMA面临的呼吸问题、SMA护理和呼吸管理等方面内容,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张琴老师作为本组指导教师,肯定了同学们的文献搜集能力及讲解内容的丰富度,并指出同学们不仅要知其然,更要知其所以然。
三组结束后,由葛许华、季晨博和缪红军老师作总结。葛许华老师指出,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,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,讲解内容好,形式新。季晨博老师认为分子诊断难度大,同学们表现非常惊艳,同学们课后可以去了解更多SMA药物研发的过程,治疗新技术等,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。缪红军老师认为同学们目前讲解内容丰富,要有所提高的话,后期要结合临床,进一步深化理解,把深奥的问题简单化。
第四组,刘典、王涵夫同学从营养学角度,汇报了干预方式、营养干预的实现途径、营养干预方式的选择,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鉴定、实施过程中需监测的项目等方面内容,本组指导教师--附属儿童医院李薇老师点评,介绍不同类型的SMA的不同营养相关问题,并指出儿童营养管理的常规流程及筛查工具。
第五组,吴小椒、张宇涛同学从康复医学的角度,汇报脊髓性肌萎缩患者的康复评定和治疗相关注意事项,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李红英作为指导教师,认为大家作为还没上过临床的同学,评估非常全面。
第六组,杨言蹊等同学从儿童保健学的角度,汇报概述、疫苗接种风险、预防保健等内容,本组指导教师为附属妇产医院儿童保健科洪琴,洪老师提出儿童保健是疾病诊断的先头部队,作为儿童保健科医生,在早期发现疾病端倪后,及时转诊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疾病预后。
三组结束后,唐维兵、郭虎和周小冬老师作点评。唐维兵老师认为同学们汇报内容十分全面,未来要注意汇报内容紧扣主题,更有针对性,培养整体看待问题的观念。郭虎老师认为SMA非常适合作为教学主题,虽然是罕见病,但在三甲医院并不罕见,了解SMA的康复手段,有助于掌握松软儿康复技巧。周小冬老师认为同学们从医学、心理、社会各个角度进行阐述,体现了医学人文素养。
受疫情影响,2021级的《初级儿科临床实践》课程在线上进行,前期,各位临床带教老师付出了许多精力,化身主播,在线上为同学们介绍科室环境、收治病种、最新的临床技术,带领同学们观摩了诺西那生钠鞘内注射等等操作,让同学们对医生的工作日常、患者的就医流程均有了一定的了解。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讲解脊髓性肌萎缩的案例,加深了同学们对临床各个学科工作的理解,对临床工作有了初步、宏观的认识。
正如唐维兵副院长总结时所言,《初级儿科临床实践》针对大一新生,并非以学习知识为主,更多的是培养对儿科临床的兴趣,培养临床思维,此次的选题、多学科的师资团队、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,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,今后,教师们除了要讲是什么,更要讲为什么,培养学生探索科学问题的能力;师生双方多互动,不受限于线上教学,提升课堂活跃度;此外,后期要更多的将翻转课堂的形式应用到其他课堂,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。
(图文:薛仁杰、周小冬;审核:唐维兵、葛许华)